奥林匹克数学的基本特征

虽然被称为世界上难度的最高的青少年数学竞赛,但是IMO的题目,并非是我们想象中的偏题、怪题。奥数的命题一直以来以灵活、新颖为宗旨,正是因为它没有固定的解题套路,才能真正地考验选手的创造性和思考能力。这一点从IMO赛题的设置上,也能看出。比赛两天长达9个小时的时间里,选手只需要完成6道题,每道题目平均有一个半小时的答题时间。
为什么要留给学生这么长的思考时间?数学是考察思维的。学生只有有了足够长的考试时间来考虑,才能充分展现他们的思维能力。如果一看到题就开始做,这只是在训练条件反射。如果坚持使用正确的方法去学习数学,锻炼他们真正的数学思维能力,即使数学天赋一般的孩子,也能够学好数学。
哪怕是简单的乘除法学习,也要通过追问,引导孩子思考背后的数学原理。也许这样的启蒙过程,无法很快在分数上有所体现,但是孩子的数学思维基础一旦打好,无论是应试,还是更高阶的竞赛,都将游刃有余。慢,才是真正的快。
与其让孩子做10道简单的题目,不如花一小时、半天时间、甚至一周时间,去思考一道对他来说,富有挑战的题目。什么是富有挑战性的题目?必须是学生之前没有看过、练过,不能一眼看出解题技巧,而且成功率差不多在50%-60%的题目。也就是说,这道题目对于孩子来说,有一半的可能性做不出来。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转变思维,在日常的练习过程中,引导孩子不要只追求答案,而是愿意花时间去思考,并鼓励这种行为。毕竟,这种更专注思考本身,追求“质高量少”的学习过程,才能锻炼思维能力。
思考的过程,远比思考的结果更重要。
IMO是初等数学的顶峰。奥数与高中数学课程没有多少交叉内容。高中教学内容几乎不与奥赛相关,要想在奥赛中取得好成绩,必须在课堂之外学习。奥数重点是解决问题的技巧和创造性思考,而高中数学课设计的许多问题是以特定的方式求解,旨在教授学生某个数学概念。

          奥林匹克数学形成于数学竞赛活动,在这样的背景中形成的竞赛数学的知识形态是很特殊的,它不具备完整的知识体系和严密的逻辑结构,但又具有相对稳 定的内容,通过问题和解题将许多具有创造性、灵活性、探索性和趣味性的知识、方法综合在一起,这就决定了这门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竞赛数学命题与解题的规 律和艺术,并且具有不同于其他数学学科的许多特征。

内容的广泛性

          竞赛数学通过一个个千姿百态的问题和机智巧妙的解法,横跨传统数学与现代数学的各个领域,与代数、几何、数论、组合等保持着密切而自然的联系,但又不同于这些学科系统的专门研究,它可以随时吸收有趣味的、富有灵活性和创造性而又能为选手接受的问题,而不受研究对象的限制,因此这门学科比其他学科的内容更为广泛。

          竞赛数学包含了传统数学的精华。数学历史上的著名问题,是历代数学大师的光辉杰作,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,它们以别致、独到的构思,新颖、奇巧的方法和精美、漂亮的结论,使人们赏心悦目、流连忘返。由于种种原因,今天学校的课堂教学,没能提供机会让青少年学生接触这笔丰富的遗产,而竞赛数学继承和发扬了这 笔丰富的遗产。这既说明了命题者的主观倾向,又说明了那些传统名题的教育价值。

          竞赛数学吸收了能用初等语言表达,并能用初等方法解决的高等数学中的某些问题。这里的问题甚至解法的背景往往来源于某些高等数学领域,渗透了高等数学中的 某些内容、思想和方法。竞赛数学又不同于这些数学领域。通常数学往往追求证明一些概括的广泛的定理,而竞赛数学恰恰寻求一些特殊问题;通常数学追求建立一 般的理论和方法,而竞赛数学则追求用特殊的方法来解决特殊问题,而不需要高深的数学工具,这些问题往往可以从思考角度、理解方法和解题思路方面推出一种广义的认识。

命题的新颖性

          由于竞赛题目难度大,为了保证题目的新意,许多竞赛题目不仅常常使用现代化的数学语言,而且体现了现代数学发展的趋势(主要是离散数学),甚至有些内容就是科学研究的新成果。前沿数学家在自己的研究中遇到一些中间子问题,最终能用初等方法来解决,于是就变为不可多得的好试题。另外,对一些现代数学的研究成果经过简单化、特殊化后可以找到初等解法,更是竞赛试题的重要来源。

例1  (1986CMO第1题)a1,a2,?,an为实数,如果它们中任意两数之和非负,那么对于满      x1+x2+?+xn=1的任意非负实数 x1,x2,?,xn有不等式a1x1+a2x2+?+ anxn≥a1x21+a2x22+?+anxnn成立。请证明上述命题及其逆命题。

          这是命题者常庚哲先生科研中遇到的问题。例2(1990 IMO预选题)10个地区之间有两个国际航空公司,在任意两个地区之间都有一直达航线(中间不停),所有航线都是可往返的。证明至少有一个国际航空公司可以提供两条互不相交的环形旅行线,其中每条线上的站数是奇数。这一题目的背景是图论中的拉木赛 (Ramsy)定理,以这一定理为背景的竞赛题目很多,也很有趣。解答这类问题主要应用染色方法及抽屉原理,而不要求具有高深和特殊的数学知识。

方法的创造性

          奥林匹克数学是才智的角逐。解竞赛题虽然离不开一般的思维规律,也有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方法和技巧,但没有固定的常规模式可循,它需要纵观全局的整体洞察力,敏锐的直觉和独创性的构思,要求学生自己去探索、尝试,通过观察、思考发现规律,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。一些有固定模式可以遵循的问题,不属于奥林匹克数学。

例2     (1983 IMO第6题)设a、b、c是三角形的三边长,求证:
           a2b(a-b)+b2c(b-c)+c2a(c-a)≥0并说明等号何时成立。

          16岁的西德选手波恩哈德.李由于对此题的巧妙求解而被授予奥林匹克特别奖。首先,他记左边为I,由于多项式I是轮换对称的,不妨设a≥b,c,故有 I=a(b-c)2(b+c-a)+b(a-b)(a-c)(a+b-c)≥0 显然,I=0 的充要条件是a=b=c。